麦远俭:一个港工专家的江海情
人 物 介 绍
麦远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顾问
原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交通部专家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副理事长
个人经历:
1940年出生于香港;
1962年天津大学水利系港工专业毕业;
1962~1965年,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科学研究所任技术员;
1965~至今,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曾任研究室主任、科研所副所长、勘察设计院院长、局技术处处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高级顾问;
1978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1989年被交通部批准为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享受教授、研究员级待遇;
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8年起任交通部专家委员会委员。
一个港工专家的江海情
——记原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麦远俭
我国既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
如今我国港口货运总量居世界第一,上海港、广州港的吞吐量亦居世界前列,在这繁荣的背后凝聚了众多建港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麦远俭,原中国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航局)总工程师,长期奋战在江河湖海的港口建设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
谈起自己的人生经历,麦总说:“我这一生就象是坐过山车,起起落落,跌荡起伏。”从麦总的娓娓述说中,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个港工专家的江海情。
大海边的童年
1940年,麦远俭出生在香港,那时广州已沦陷,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战火还没泱及香港这块弹丸之地,香港有着畸形的繁荣。
生长在广州的父母亲小时候都没有机会读书,靠着他们自己的努力和执着学了手艺,后来去香港谋生。父亲从小跟着师傅学裁缝,靠着自身的勤奋,成为香港较为有名的洋服师傅。母亲从小就学唱广东曲艺,后来拜星腔(曲艺名派)鼻祖小明星为师,成为当时星腔代表人之一,说起母亲的名字李少芳,可能很多老广州都记得这位曲艺名演员,现在很多曲艺界名人都是他母亲的学生。
虽然父母亲没条件读书,但他们那种学艺的奋斗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时候的麦远俭。因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一家人原本过得衣食无忧。
抗日战争爆发后,母亲为了生计靠演出赚钱,因唱了一首明朝人打倭寇的曲子,被汗奸告密说影射了日本人,把母亲关进了赤柱大牢,父亲则辗转逃难。一场战争,分散了原本幸福的一家人。可想而知,麦远俭的生活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进了地狱。
对于童年的记忆,麦远俭印象最深的是,他经常跟着祖父去跑马地的海边钓鱼,面对浩瀚的大海,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心头涌动。若干年后,再去跑马地寻找童年时期的那片大海时,已不见了踪影,代替它的已是高楼大厦,那片海成了永远的记忆。
大海边的童年一半是幸福一半是辛酸。
幸福的读书生涯
抗日战争胜利后,粤港澳经济开始复苏,母亲带着一家人回到了广州。
回广州的第一件事,就是母亲送5岁的麦远俭上学,稍后经济条件好转,便让他转学到当时广州很有名气的培正小学,之后又继续上培正中学。培正是教会办的私立学校,不少老师是海外留学生,公立学校的学费每学期是8元,而培正每学期的学费是48元。
母亲说:“我小时候做梦都想读书,但是没条件,现在我也没能力教你,我希望你能接受最好的教育。我会努力赚钱,为你创造一个最好的读书环境,希望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期望。”母亲的一番话,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候母亲在曲艺界已有了名气,经常在粤港澳来回演出,尽力挣钱,给孩子们创造最好的读书环境。
麦远俭不负重托,有了母亲的坚强后盾,他一门心思地用在学习上,成绩一直都很稳定。5岁入读一年级时,母亲担心他太小赶不上,想让他多读一个一年级,麦远俭坚持不多读,直接上了二年级,成绩还一直很好。到三年级时,因得了肺积水,半年时间都坚持去医院打针,严重影响了正常学习。母亲劝他留一级,可到期末考试时不仅通过了,而且成绩还没下降。
看着母亲没日没夜地到处演出的辛苦,上初中时,麦远俭想改上公立学校,以减轻母亲的负担。他报考了广雅等几所较有名气的公立中学,笔试都通过了,但面试后没有录取。原因可能是家里经济基础较好,而当时几所较有名气的公立中学主要是照顾学习成绩好但家里较困难的学生。
升高中时,麦远俭考入西关当时一家最好的公立学校——广州一中,此时全市中学都改为公立,于是母亲的经济负担稍有缓解。
麦远俭的整个小学、中学,都是在较好的学校读书,经过战乱的流离失所,耳闻目睹了父母亲一生艰难的历程,麦远俭深知,能得到这么好的读书条件很不容易,所以倍加珍惜,努力学习。无论是哪个阶段,他的成绩都很均衡,还被评上了首届三好学生。
在课余时间,麦远俭很喜欢看哲学方面的书,本想报考哲学系。但他有一个高中同学,也是他的入团介绍人,出生建筑世家,在一来二去的交往中,使他对理工科有了一些向往。再加上国家正处于大建设期间,理工科毕业后就可直接参与国家建设。于是麦远俭的高考第一志愿是清华大学土木系、第二志愿是天津大学水利系。
但是颇为关心麦远俭的班主任建议他改填需保送报考的志愿,将第一志愿改成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清华大学的工程物理系是从事军事研发的,作为有海外关系的麦远俭填报这种在当时不合时宜的志愿,其结果可想而知,最终被录入了第二志愿的天津大学水利系,还好第二志愿也是他所感兴趣的。
1957年,麦远俭入读天津大学水利系,当时水利系有二个专业,一个是水利枢纽与水工建筑,另一个是水道与港口的水工建筑。因为当时国内还没有一个象样的港口,麦远俭比较倾心于水道与港口专业。但那时候选专业也得服从分配,在填写专业志愿表时,麦远俭耍了点小聪明,在第一专业、第二专业栏目上都填了水道与港口专业。结果他如愿以偿地分到了心仪的专业。
走上港工建设之路
1962年,大学毕业的麦远俭遇上三年困难时期,很多项目下马,单位几乎不要人,分配困难。很多同学被分到了海军部队,但麦远俭有海外关系,不能分到部队。当时父亲来信让他回香港,希望他到国外再读书,并且帮他办理居港的手续。但是麦远俭最终还是拒绝了,他说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还没为国家建设出过一分力,怎么好意思一走了之呢?去香港探完亲后,麦远俭还是回到了天津,他被分配到天津一航局科研所从事岩土研究。
除了从事岩土研究外,还参与了一些重大项目,如参与上海张华浜5#、6#泊位码头位移原因分析、广州文冲一号船坞基坑边坡稳定的研究。在刚入道三年的工作中,麦远俭深刻认识到,岩土最具有研究空间,岩土是建筑的生命线,对于港口建设来说,岩土问题是最重要也是最难对付的问题,岩土问题把握住了,就能控制整个项目的局面。
1963年第四航务工程局在广州成立,因技术干部不够,他们向交通部要求调拨,交通部就从天津的一航局调动了70多名技术干部到四航局。就这样麦远俭于1965年被调到四航局勘察设计处,继续从事岩土、土工实验研究的工作。
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浩劫中,麦远俭也未能幸免。1968年他和妻子一同被下放到英德农场劳动改造,当时妻子怀有身孕,有一天在参加政治学习时,妻子突然大出血,送往英德县城医院时已是半夜,因医生已被下放,只有几个护士值班,得不到及时的医治,眼睁睁地看着妻子因失血过多死在病房里。虽然走上了港工建设之路,但一场政治运动,使他有技术无处使,整天不是养猪就是劳动,一场所谓的革命,让他遭受了人生最悲伤的丧妻之痛。
如今,虽然已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提起这段经历,麦总仍然悲痛不已,他说这是他一辈子经受的最痛苦的事。正如麦总所说,他的一生就象是坐过山车,经受过常人没经受过的幸福,也经历过一般人没经历过的痛苦,仿佛急剧地升到最高处,忽地一下落下来。
集科研、勘察、设计、施工经验于一身的港工专家
因交通部要编写《重力式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麦远俭于1972年被提前从农场调回城市,参加规范的编制工作。这本规范编制出版后,在行业里使用率很高。从最开始的1975版,到后来的1987版、1998版以及即将修订完成的2008版,他都是主要参编人。从1998版起,麦总承担了这本规范的主编工作。
一份耕耘就会换来一份收获,在三年大建港号召下,他在港口建设中收获了累累硕果。
地基变形模量与基床系数是码头船坞结构设计的重要参数。1975年,在广州文冲船厂2号船坞的地基试验中,经过反复试验与研究,麦远俭得出了基床系数随板面积变化而变化的结论,板面积越大,系数越小,弯距也越小,这与岩土力学泰斗泰沙基的结论不完全一样,泰沙基的结论是基床系数与弯距关系不大。通过自己的试验数据,再结合冶金部、苏联、日本的相关试验结果,麦远俭总结出了规律,提出了一个基床系数计算公式。这一结论和公式被编入了“干船坞设计规范”中,麦远俭为该规范1987版起草人之一,该规范至今仍在行业中使用。
1976年合作开发了土坡与地基稳定分析电算程序,稳定分析是建筑物地基设计中至关重要的计算项目之一,计算精度如何,将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与造价。由于稳定分析需要通过大量的试算来寻求最危验的位置及其相应的最小安全系数值,所以计算工作量很大。以前的边坡稳定都用手工计算,计算一个断面需要几天时间。麦远俭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编写出了一种多功能的边坡稳定计算的电子计算机程序,不仅提高了计算速度,在分析边坡稳定时还可以考虑边坡渗流压力、土层非水平分布,并可通过优选法自动寻找最危险结果。该程序提供了一个能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快速、准确地完成码头、岸坡稳定分析的先进手段,大大提高了设计精度和效率,在优化设计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麦远俭先后将这一电算程序用于厦门东渡港一期工程、湛江港一区南突堤等多项工程中,解决了设计中岸坡稳定技术问题。
1978年该程序获得了广东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鉴于所取得的科研成果,麦远俭被推荐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并被评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邓小平同志的接见。
1982年,麦远俭担任四航局勘察设计院院长,成为当时交通部水运工程系统最年轻的院长。第二年通过考试,麦远俭被选送到挪威运输经济研究所进修,期间又往瑞典的哥德堡港学习2个月。在这段学习期间,他认识到虽然我国当时的港口建设技术可与欧洲先进水平相当,但港口设计,特别是集装箱港口设计相比之下落后很多。
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技术人员后,麦远俭在设计院成立了技术经济室,进行港口建设项目的财务、经济效益分析,贯彻这一与国际接轨的理念在行业里是比较早的,现在已在行业里普及了。
1992年,麦远俭担任四航局总工程师,主管全局技术工作,负责重大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以及科技开发项目的审查、审批,还处理过一些难度较大的施工项目,如澳门友谊大桥,解决了钻孔桩工艺及施工中的技术问题,为项目施工赶回了工期。
1994年受交通部派遣参加在西班牙召开的第28届国际航运大会,并代表我国在会上用英文作“中国的筑港技术”的发言。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内或国际技术刊物上发表,其中“岸坡稳定的安全度与可靠度”在《水运工程》发表后,又被约稿在国外发行的《海洋工程》(英文版)上发表,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随即向麦远俭索取了原文,并收录到SCI信息库。
一直以来,在四航局担任过科研所副所长、设计院院长、总工程师的麦远俭,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勘察、设计、施工经验,多次主持和参与华南地区大型海港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施工工作。专长港航工程结构与岩土工程技术,尤其善于处理港工建筑物的稳定及地基基础方面的技术关键问题,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也是四航局专业技术方面的权威。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交通部专家委员会委员。
用技术经验服务于工程实践
由于有过在科研单位从事研究的经历,在后来参与港口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时,麦远俭心中总有一种“研究”情结,喜欢作些技术上的总结和探索,然后用于工程实践。
有了从事大型船坞基坑岸坡稳定性研究的经历,他积累了很好的岸坡稳定分析的技术经验,发表了“用有限差分法求解边坡不恒定渗流问题”及“真空井点加固干船坞基坑边坡”等论文。这些技术经验在后来为江苏淮安船闸和广州龙穴造船基地船坞基坑施中正确选择深井降水加固地基的技术方案,成功地保障了基坑施工安全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还对码头岸坡稳定性进行了经验总结,发表了“岸坡稳定的安全度与可靠度”、“风化岩的剪胀性与广州某厂码头滑移破坏的探讨”及“湛江一区南新建码头地基围结与强度特性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等论文,后来对珠海港和湛江港一些新建高桩码头的岸坡稳定分析,也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有着从事岩土工程性质试验研究的经历,麦远俭积累了对土工参数和软土加固方法的大量技术经验,发表了“真空预压加固中饱和软粘土不排水剪切强度的增长”等论文,对岩土参数的判断能力,在工程实践中发挥了作用。如宁波码头的岸坡加固,因为对宁波软土的强度参数把握不准,业主打算花更大的投入进行加固,后来麦远俭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建议业主和设计单位找国内有水平的科研单位再进行试验,结果如他所料,原来提供的参数不正确,重新设计之后,省下了五千多万元的投资,业主非常满意。
在最近一轮的《重力式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修订中,针对设计方法由定值安全系数设计法转轨为以分项系数表达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许多设计人员尚未习惯,而且对原来按安全系数设计积累下来的设计经验难以应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把两种设计方法存在一定的关系总结出来,完成了专题研究报告“重力式码头抗滑、抗倾稳定性可靠指标与安全系数的统计关系及可靠指标的近似计算”。在新的规范中,其主要技术成果将会纳入,对更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设计经验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一个港工专家的情怀
在四航局工作了几十年的麦总说:“在这个行业,我献了青春,又献终身。”在不知不觉中,大女儿也入了这一行,在四航设计院从事概预算工作。小女儿硕士毕业后进入了保险行业,家里总算是有了个不同行的,谁知小女儿找了个在四航局工作的对象,还是跟这一行脱不了干系。沿用麦总的那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
在大海边生长,在江河湖海上建港的麦总,说起这么多年的工作感悟,他感概万千:“小时候大海在我心中的印象是神秘的、浪漫的,工作之后才发觉,桀骜不驯的大海也有发怒的时候,我既见识了大海天高气爽、风和日丽的美态,也目睹过风狂雨骤、惊涛拍岸的雄姿。在江海面上做工程,可以说是如履薄冰,不安全的影响因素很多,曾经耳闻目睹的安全事故也不少。所以做这一行必须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全副身心地投入。”
作为四航局的高级技术顾问,麦总说水工工程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看得见的混凝土技术和看不见的岩土技术,正是因为麦总把握住了岩土技术,在处理项目难题时总能找到症结所在,经他主持过的若干项目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安全事故。还是应验了麦总的那句话:“把握住了岩土技术,就能掌控整个项目的全局。”
四航局的人事资源部陈部长说:“麦总不仅是一位集科研、勘察、设计、施工多种经验的专家,在同事和下属面前又是师长亦是朋友,很有亲和力!”,麦总说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乐观,从来不会随便生气。
一个战斗在大海边的港工专家,与江海、港口航道工程打了几十年交道的麦总,有着大海一般宽阔的胸怀。
撰稿:柯梅丽
修改:张美薇、刘联伟
审定:陈之泉、王 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