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初:从基层走出来的正厅级干部
人 物 介 绍
原广东省建设厅总工程师
原广东国际经济技术合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长
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二届、第三届名誉理事长
个人经历:
1923年出生于广东台山;
1948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系;
1951~1962年,广东省建筑工程公司任技术员、工程组长、工地主任、生产科副科长;
1955年,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
1962~1969年在广东省建工局施工处、援外办公室工作(主任工程师);
1964~1969年,到非洲刚果(布)负责援外工程技术工作;
1970~1972,在广东省建筑设计院工作;
1972年到广东省建设委员会工作,曾任施工处主任工程师、设计处主任工程师、科技处处长;
1982~1988年担任广东省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
1983年担任中国广东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副董事长、党组书记兼总经理(正厅级);
1988年回省建委工作,留任总工程师,到1993年退休。
从基层走出来的正厅级干部
也许从基层走出来的正厅级干部有很多,但是像林总这样出身和经历的却不多见。他出生于一个旅美华侨家庭,家里人大多居住在美国,但他一直在祖国读书,由于海外关系众多,在那个众所周知的特殊年代里,他被人认为海外关系复杂;他是一个在解放前毕业的大学生,过去常被认为是旧社会走出来的旧知识份子;他参加工作后初期一直在工地上从事平凡的技术工作。以这样的家庭背景和条件,能从基层走出,一步一个脚印,走上广东省建设委员会的领导岗位和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总经理,确属不容易。从他平静的诉说中,能感觉到他每段不同经历中都充满爱业、敬业的艰辛。
生于华侨之家
林旭初于1923年出生在华桥之乡的广东台山。家族中的几房叔伯去了南洋谋生,父亲15岁就去了美国。出生于华侨之家的林旭初,却没有象其他兄妹叔伯那样出国,自始至终地留在国内。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林旭初的整个少年成长期间都是在辗转奔波,在台山读完初小到广州读高小,然后到香港读到初中毕业后,他叔父建议他回国继续读书。叔父是美国密执安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在贵阳兴业建筑师事务所任经理,由他介绍,林旭初于1940年夏从香港经越南回国,就读于贵阳清华中学,该校是由清华大学校友开办,大部份教师是清大毕业的研究生,师资很好,校风严正。林总回忆说:“高中三年,在老师们身教言传中受益良深,打下了勤学自学的扎实基础,使我体质、成绩都有了很大提高,煅炼出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我整个人生!”
1943年,林旭初考上了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当时交通大学分为上海交大、唐山交大和北平交大。抗日战争时期上海交大搬到四川,唐山交大和北平交大搬到贵州平越(解放后改名福泉),1944年冬,当日寇侵略到广西攻下柳州后,北上入贵州,在黔南重镇独山告急时,学校迫于无奈,宣布搬到四川丁家坳。到四川复学数月后就期考。考完后林旭初生病回贵阳叔父家疗养,病退一年,到1946年夏回唐山复学,1948年大学毕业。
毕业后和同班同学八人分配到交通部第三公路局(地点在广州)。报到后派到广州工程处工作,从事一些桥梁、公路的修复工作。
解放后,父亲从美国回来探亲,同时也动员林旭初去美国继续读书深造。单从自己个人前程着想,当然是选择去美国念书好,但想到父亲年岁已高,不想再增加他的负担,为此林旭初还是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
出生在华侨之家的林旭初,自始至终都不愿为身在美国谋生的父亲增加多一份负累,所以一直留在国内,凭借他自己的实力,同样收获了一份人生的硕果。
动荡年月的幸运儿
可以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一个政治运动接着另一个政治运动,“动荡”是从那个年月里走出来的每一个人最深切的记忆。对于有着海外背景的林旭初来说,在那个动荡的年月居然前途没受到影响,连他自己都说自己是个幸运儿。
1951年,辗转过几个工作单位的林旭初终于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在广东省建筑工程公司从事技术及管理工作,从工地施工员、工种负责人到整个工地的负责人,他都是在尽自己的能力做他自己喜欢的事。
1952年底,省组织部召开一次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会,单位派出林旭初参加了会议。会议最后主持人要求与会人员谈谈对建设行业的一些建议,林旭初在会上提出,因各种原因,解放后广东很多工程技术人员都跑去了香港,内地人才严重缺乏,应该公开招聘大量技术干部、专业人才参与建设。开完会后,主持人将林旭初单独留下来,问他有什么具体方案,他只说了一句:“去香港招人!”
本以为开完会后就没什么事了,12月底省组织部成立了一个建筑处,处长为相友德同志,林旭初被安排去香港招聘技术干部。虽然对组织上的安排很意外,但林旭初还是出色地完成了招聘任务。
那时候根本没可能登招聘广告,全凭他的私人关系,林旭初住在香港的妹妹家里,白天通过自己的各种关系联络技术干部,最后招到了30多名老中青技术干部回内地。有个同班同学当时已考取香港公务局的公职,在他的鼓动下也回了内地。后来省里为支援重工业,调他去了湖南,结果工作前途远不如在香港。每见面一次都会被这位同学笑“骂”一次:“都怪你这个家伙!”,虽然没有任何责怪的语气,但林旭初内心还是感到欠了他什么似的。
也许是因为出色地完成了这次招聘任务,组织上对林旭初有了初步的信任。
解放初,国家修建军用机场。按常规有海外背景的技术人员是不能担任军事工程建设技术负责人,但林旭初却能被安排担任修建汕头机场和兴宁机场的工程负责人,使他感觉到是组织上对他的信任。
担任汕头机场修建工程负责人的那段经历,也是林旭初终身难忘的。这是一次最艰苦、最艰巨的任务。
为了破坏和阻止机场修建,国民党的飞机每天都要来轰炸干扰,而且是从海面上突然飞出来,雷达一时侦察不到。因此每天都要跑“警报”一次,有时二次(每天9点和5点左右)。有个技术人员在敌机飞来时,拼命地逃跑,到敌机走后才发觉跑的时候身后飘起来的风衣被敌机上的机关枪扫射了好多个洞,危险如影随行。
机场要建一个地下油库,没有钢板,只能用旧船钢板代替,油库建好后检验严重不合格,旧船钢板上的多层油漆会导致油库的油不纯净,如果造成飞机飞行故障谁也担当不起,地下油库必须得按期完工,否则就军罚处置。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林旭初责任重大,不仅冒着生命危险,而且完不成任务还要接受军罚处置。那么大的油罐,又是碰上一个大冷天,而且旧船钢板的油漆有多层要比普通油漆难洗好多倍,且油罐不通风,而洗油漆的液体又容易伤皮肤和衣服,工人都是光着上身来洗擦,工作很苦很累。林旭初以身作则,带领技术工人没日没夜地将旧船钢板洗得干干净净。验收合格后,林旭初连续睡了40个小时,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压力才得以放松。
1962年,林旭初调任广东省建工局施工处任主任工程师,后调到援外办公室工作,自此援外工作好象跟他结了“缘”。
在文革期间,他被派往非洲刚果(布)援外(1964~1969),一去就是五年,无形中幸运地躲过了一场政治运动。
刚果(布)金松迪纺织厂是我国援助兴建的一个大项目,他参加工程的考察和编制施工方案,并直接组织队伍施工,直到投产验收后才回国。那时候的刚果虽从法属殖民地走向独立,但国家仍以法文为主,为了工作方便,林旭初边工作边自学了初级法语,学会了借助字典看法文规范,会用简单口语与当地人进行交流。同时也让他更深刻体会到,一个国家没有经济独立,不可能有政治独立,也不可能真正独立。
1969年,回国后的林旭初调到广东省建筑设计院生产办公室,从事技术管理工作。1971年全国大搞第三线工程时,广东省组织“广东总队”,从施工单位抽调技术工人队伍5000多人,到湖南山区配合解放军建设第三线工程。在湖南的十多条山沟里开路、修厂房,当时林总被抽调任总队技术负责人。施工条件很艰苦,连生活起居都是队伍自己动手解决,天气冷,雨水多,棉衣棉裤干了又湿,湿了又干。经常白天晚上连着工作,采用大礼拜制(即每两周才休息一天),到年终放一次大假(一个月假),从湖南工地直接包一列专列回广州,到开工时又从广州乘专列回工地。就这样做了一年多的“开荒牛”工作。
在动荡的年月,有着海外背景的林旭初不仅没受到政治运动的干扰,反而能被委以重任,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骄人的业绩。其实他的幸运不是偶然的,如果没有他任劳任怨的实干和一心一意为国家作贡献的精神,会得到如此结果吗?
在基层,推行计划管理的模范
解放后,为了学习苏联的经验,中南建筑工程局召开培训班,专门培训施工组织设计和计划管理。以往做一般工程全凭工程技术人员的经验,想到哪儿做到哪儿,如果工程量不大,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还可应付,但解放后随着建设的大发展,大型、群体、高层的建筑越来越多,单凭经验根本统筹不了这么大的项目。
一个施工项目,对于项目负责人来说,在施工前除了要了解前期的设计工作外,对各项施工条件也要心中有数,然后再组织施工方案,编制总体施工指示图表,然后图表实行计划管理,争取实现用工最少、工期最短、费用最经济,质量标准达到设计要求。有了这种施工计划管理,才能扭转施工无计划、无秩序的现象,才能完成从小型、单体建筑施工大步迈向现代化大型、群体建筑的大型施工管理。
林旭初被安排到武汉中南区建筑工程局开办的施工计划管理,半年的学习时间虽然不长,但让他受益非浅,为他打开了一扇门,自此可以学习先进科学施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来充实自己。
学习结束后,林旭初在小北路的化工学院工地多层、多栋施工项目上,实行了施工计划管理的试点,推行新的施工方案,编制施工指示图表,同时推广预制楼面板新技术,实行平行流水作业,推行任务单,限额领料等措施。全部工程按施工图表进行,结果按期完成,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
除此之外还充分利用工地大型临时设施(如工棚、场地)培训技术工人,主要针对当时新工人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实行班组轮流培训,并且对每个工种每级工都建立了一个达标标准。比如泥工要会砌三偶柱且砌的三偶柱不能图外形好看,而需放砖合理;木工起码在砍木料时,能将弹在木头上的黑线砍掉一半留下一半;抹灰后的墙面,用
林旭初说,做技术工作,基本功最重要,如果基本功不扎实,很难做得好工作,技术工人的工作就是一个施工项目的基本功。
由林旭初推行的施工计划管理试点工地,被建工局作为典型事例介绍,组织了省内各市区很多同行来参观学习。曾担任过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二届、第三届名誉理事长的林旭初,利用学会的交流平台,无偿地将他的计划管理经验在全省内交流和推广。
1955年,林旭初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那时的劳动模范是一个荣誉称号,物质奖励有限。直至1998年,省总工会决定将解放初的劳动模范找出来,宣布从1998年起每年每月给予150元的补助,以资奖励。但是林旭初将每年的补助全额捐献给了家乡台山的大岭乡小学,后小学改组停办后,就改捐给台山水步镇的《侨刊》杂志社。他说钱少情重,意义大。
在建委,改革开放的马前卒
1972年,林旭初被调到广东省建设委员会,先后担任过施工处主任工程师、设计处主任工程师、科技处处长。
在科技处工作期间,他首次提出不用红砖,推广混凝土小砌块。生产红砖一年挖地皮约
1982年林旭初开始但任广东省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他大部份时间是负责到重点工程项目去蹲点。
1983年,广东省与经贸部联名成立中国广东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对外工程承包、派劳工出国、在香港置业、与外国合作项目等,规模大、范围广,林旭初被任命为党组书记、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没想到,出师不利,第一个工程就栽了跟头。
第一项工程,就是承建利比亚一个兵营(由粤海公司、国际公司和香港一个陈姓资本家各占三分之一组成合资公司承包)。在香港以17%的利息贷款400万美金,去利比亚施工。本以为收到进度款后就可以返还贷款,结果遇到利比亚经济衰退,当地石油减产,没有钱支付工程款,最后找了当地财政部长谈话,得到的回复是现在没钱,不过有钱的时候一定会支付的。他们所说的有钱也不知道要等到哪个猴年马月,照此拖下去,到时就算跳地中海也于事无补。于是在开工一年后决定悄悄地退场,贷款全部亏进去了不说,银行的贷款到三四年后连本带利已跟滚雪球似的增至800多万美金。后来兵营工地遭美机空炸,变成了废墟。
每天看着银行不断增长的数字,林总有种心跳加快的感觉,怎么办?如果照此下去,定要坐牢的。
也只好墙外损失墙内补了,1984年,他与香港粤海公司董事长严尚民研究决定一定要抢时间,在香港开发房地产,赚钱来填补。并及时提出合资公司工作重点要“一肩挑”,即将利比亚的工程亏损与香港的房地产业务“一肩挑”,争取将在利比亚的亏损从香港房产地业务中赚回来。在1985~1989年期间,幸好香港房地产业兴起,开发了近10个房地产项目,大多为地铁上盖物业或商住楼。结果不仅还清了全部贷款,三家公司还有盈利分回,国际公司也分得上千万港元的盈利。
打一次败仗是允许的,谁也不能保证100%没有失败。说起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林总仍然是心有余悸。不过无论过程是怎么艰难和曲折,但结果总算是圆满的。
1988年,林总调回建委,退去了副主任一职,只担任总工职务,基本处于半退休状态,仿佛是一位在前方冲锋陷阵的勇士,退回到了大后方休整。
他与香港资本家合作的方式就是现在所说的股份制,在改革开放初期,他较早实行股份制,可说是改革开放的马前卒。
忙碌的退休生活
1993年,林总从总工程师位置上正式退休。退休并非意味着衰老,只是与忙碌和充满压力的工作生涯告别,可以随意安排美好生活的自由时光的开始。
林总说:“别人退休了,总觉得很空闲,时间多得没法打发,可我退休后,却忙得时间不够用”。
今年已经85岁的林总,耳聪目明,精神焕发,看上去比年轻人还精力充沛。他在退休时间里主要忙于煅炼身体和煅炼脑筋。
在煅炼身体方面,林总有一套自己的心得。身体要有劳有逸,要有一定的运动量。林总每天在家里步行20~30分钟,一天三次,平均每分钟100步,每步
林总还有一项爱好就是打侨牌,大多是看着桥牌书自己打,一本侨牌书百看不厌,而且每一页都有看书笔记,在反复看书打侨牌的过程中,脑筋在不停地工作,越用越灵活。
除此之外,林总也喜欢书法,主要是写颜真聊的正楷,他说正楷是写字的基本功,只有写好了正楷才有条件学其他字体。以前写字是为了解烦,现在写字是为了修身养性。别人写毛笔字是坐得端端正正地写,他却是站着写。他说站着写通血位,将以前的画图台改装成了写字台,站着写字刚合适。
今年正好是
撰稿:柯梅丽
修改:张美薇、刘联伟
审稿:陈之泉、王 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