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物 概 况
吴仁培 教授
原华南理工大学建工系主任
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第四届理事会顾问
主要经历:
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
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结构系
1959年任华南工学院讲师
1984年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系代理系主任
1986年在全国提出培养工程型工学硕士的教育理念
1988年被聘为《土木建筑大辞典》总编委会常委编委
1996年被聘为广州市建设事业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专家
2004年被聘为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第四届理事会顾问
教授与总工程师双重身份的完美演绎
——记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系主任吴仁培
在建筑行业,提起吴仁培教授,人们都会对他肃然起敬。在这个分工越来越精细的年代,他却能将教授和总工程师的双重身份得以完美演绎,在这个高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口号声中,他却能用实际行动将理论与实践在默默无闻的工作中完美结合。
教授与总工程师的杰作
广州星海音乐厅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音乐厅,雄踞广州珠江之畔风光旖旎的二沙岛,那檐角高翘、造型奇特的壮丽外观,富于现代感,犹如一只江边欲飞的天鹅,又如一架撑起盖面的巨大钢琴,与蓝天碧水浑然一体,形成一道瑰丽的风景线。这座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名字命名的音乐厅,就是吴仁培既当教授又当总工程师的杰作,而星海音乐厅的结构总负责人,正是吴仁培教授以工程型理念培养的第一个工学硕士——方小丹。
广州锦纶会馆的移位,曾牵引了无数人的眼球。这座有着近300年历史曾是旧广州锦纶业老板们聚会场所的锦纶会馆,见证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孙中山先生曾批示要“永远保留”。为了康王路的修建,开始规划部门已准备将其拆除重建,每堵墙、每块砖都已做了编号,但市文化局不同意,坚持要将会馆这一文物保留下来。如何既为城建让路,又将会馆原汁原味地保留,只有移位一个办法。陈旧的锦纶会馆就象一块一碰就碎的“水豆腐”,但要将这样一块“水豆腐”移走,技术上是否可行?当时任广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的吴仁培教授肯定地说:“移动这样一块水豆腐,技术上绝对没有问题!”为此,锦纶会馆的移位问题才一锤定音。顺利完成锦纶会馆连基础整体移位(包括纵向、横向平移及顶升)工程的总负责人李国雄也是吴仁培教授的得意门生,在整个移位过程中,吴仁培教授都担当着顾问总工的角色。
63层国际大厦的施工、当时最高层的广州宾馆基础处理、白云宾馆的钻孔冲孔桩、广州文化假日酒店的地基基础与地下室设计……都倾注了吴仁培教授的心血。
他虽然只有教授的头衔,没有总工程师职务之实,但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中,他自然而然地充当了顾问总工程师的角色,这个是社会给他的肯定,也是建筑同行对他的认可。
吴仁培教授说,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启蒙于他小时候的耳濡目染。
出身于建筑世家
1930年吴仁培出生于今江苏省张家港市,他有二位叔父均从事土建工程(主要是公路、桥梁)的设计与施工,其中大叔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生,后来还在国内及境外开设过设计事务所及工程顾问公司,成为吴教授青少年时代的学习榜样及心中的偶像。
吴仁培常常从叔父们聊天或家书中得知,他们在我国大西北从事土木工程的苦与乐以及得失成败。令他至今难忘的是叔父们常常说起的一番话:“土木工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客观条件及工程情况千变万化,光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亲历其境,勤于实践,用心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做好设计与施工工作。所谓实践出真知,那是一点也不错的。”时间已过去了六十多年,但这种观念却始终贯穿在吴仁培的学习与工作之中。
受家庭影响,吴仁培也决心报考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解放前,在江南有一句顺口溜:“清华电机,交大土木”,可见这两个名牌工科专业在莘莘学子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不同凡响。
1951年秋,吴仁培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进入大学后,才知道很多同学都是在其他大学读了一年级后才考进来的。一年后,全国大专院校大调整,吴仁培随土木工程系被并入同济大学,至1955年秋在同济大学结构系毕业。
来自讲台上的反思
1955年秋,吴仁培分配到华南工学院任助教。
1957年,学校派他赴京参加由高教部举办的土力学高级研究班的学习,半年多的学习让他躲过了一场抓右派的政治运动。
从1958年开始,吴仁培走上讲台为高年级学生讲授“土力学”课程。他把刚学到以及自学来的当时盛行源于前苏联的所谓数学土力学理论,例如用塑性力学中刚塑体理论讲述土力学中土体强度极限平衡课题等等讲给学生听。由于自己毫无实践知识,只能在数学力学推导上下功夫,结果不到二个星期,从学生的表情看得出来没有一个人有耐心听下去了。
于是吴仁培就开始了反思,他觉得这种教学方法不行,必须先从概念入手,多讲实践经验来吸引学生的兴趣,用实践来反证理论,这样学生听课就能象听故事一样,而且才能印象深刻。因此教师必须自己去参加实践,有了实践经验,才能将工程实例分析和相对应的理论完美地揉和在一起。
有了这种反思后,吴仁培在没有课程安排的时候就开始千方百计往外跑。那时候工程界也需要高校老师去解决实际问题,珠三角许多县市以及湛江、汕头等地区留有他的足迹,他与工程人员打成一片,那时候的同行就已经尊称他为“老吴”了。他用理论去指导设计、施工人员,同时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实践经验,并将之引进到教学当中,于是他的课就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给学生上课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就自己编写。1980年参加由建工出版社组织的全国高校统编教材《地基与基础》的编写工作,该书后来被评为出版社的优秀教材。
在这样一种工程实践与理论教学的良性循环中,吴仁培教授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同时他也深深体会到,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如果没有实践作依据,任何发言都会显得苍白无力,他不主张那些书本里来书本里去的纯理论教学。
工程型硕士人才的培养
1984年,吴仁培教授开始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建工系代主任,主管研究生工作。
曾有个硕士毕业生去某建筑公司联系工作,公司负责人说我们不搞研究,不需要研究生。吴仁培教授听说后触动很深,那时的研究生不是留校任教就是去科研单位从事科研工作,很少去一般生产单位,他觉得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不妥。
以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5家学校联合发起的第一届全国土木工程系主任会议于1987年5月在湖北武汉召开,全国共有98所学校参加了会议。在会上,吴仁培教授以书面方式提出研究生的培养不应该只考虑高校及研究部门对科研人才的需要,还应面向国家生产建设的主战场,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培养工程型硕士、博士,这样的毕业生将很快能担当总工程师的工作。
这个建议得到了不少院校的认同,时任国家土建学会教育委员会主委、清华大学土木系主任的陈肇元教授则认为,这种想法很好,但实施有难度。象清华大学,要找一批做研究的导师不难,但要找一名既有深厚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善于解决工程实践中疑难问题的导师就不容易了。他对吴仁培教授说:“培养工程型工学硕士、博士的建议虽好,但是清华做不到,你回去试试吧!”
工程型工学硕士生与传统的硕士生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培养方向就不一样,工程型工学硕士生不仅面向高校和科研单位,也应该面向设计和施工单位;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也不一样,不能仅限于课室,还要多参与工程实践,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再将工程实践中得来的问题作些研究。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很快就能在生产单位中迅速成长并进而担当总工程师的工作。
吴仁培教授培养的第一个工程型工学硕士生就是方小丹,除了基础课外,他的课都改成专题讲座的形式,将他在工程实践中所得的经验拿出来与学生探讨和分享,在探讨的过程中又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对上课不仅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很容易就理解接受了那些悔涩难懂的理论。在吴仁培教授的讲座课上,不仅他的学生喜欢,连其他教授的学生也来旁听。
除了上课外,研究生的另外一个课堂就是工程实践现场,吴仁培尽可能地给方小丹安排机会,工程界中在设计或施工中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都让方小丹去参与解决。在学校和社会这二大课堂上,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积累了实践经验。
方小丹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汕头建筑设计院,不久就当上了总工程师,虽然当时他只有中级职称,但手下很多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都很佩服他,这种效果是传统教学方法下毕业的研究生所不能及的。
由吴仁培教授主持并聘请广东省建筑工程总公司陈家辉总工与系里一位资深教授共同培养的另一名工程型工学硕士生胡建新,他在读研究生时就担任了广州63层国际大厦施工的副总指挥,提出了多项施工新技术,毕业后也很快成为深圳某著名房地产公司的副总工程师。
事实证明吴仁培教授的工程型工学硕士的培养方向和方法是正确且可行的。
与众不同的教授
吴仁培教授说:“教授往往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总工程师则善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身兼教授和顾问总工双重职务的吴仁培教授,就是处在这两种身份的平衡处,既将复杂的理论实际化,又将实践的经验理论化,这就是他作为教授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另外一个与众不同之处,他特别强调独立思考,反对在做工程时把专业教材的内容及各种规范(程)奉为金科玉律,然后不加思索地照搬硬套。
吴仁培教授在60年代就常说规范(程)的许多条款,无非是对以往实践的科学总结。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地域条件差异巨大,像地基基础这类国家规范,一本书统管全国,其实是不可能也是不科学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国家规范草率推出,存在一些大的错误,我们岂能盲从?例如由建研院结构所主编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规程》,其中有关基础埋深的规定(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在概念上是错误的,也不符合国内外的实践经验。那时候,吴教授时常接受有关这一问题的咨询,如某地拟建一高层建筑,由于场地内存在深厚的软弱土层,水文地质条件也很差,又地处闹市,幸好业主并不需要多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可尽量减小,可解决基坑支护、地下室施工等棘手问题。但如果按上述规程规定,基坑必须要深挖进地下水极为丰富的厚砂层中,结果不仅大大增加了施工困难,还出现了一些危及邻近建筑群的安全事故。
作为工程技术人员,遵循规范来做,自然并无过错,但吴教授此时已有“骨鲠于喉,不吐不快”的感觉了。他当年多次以抱病之躯在广州及周边城市向工程界同行作学术报告,指出规程的错误之处,并详加分析解释,获得了普遍好评。
只要是吴仁培教授发现的规范有不恰当的地方,他都会毫不犹豫一针见血地予以纠正,这样一种执着的精神令同行及学生们对他更加敬佩。
政府和企业的技术顾问
吴仁培教授在校内外担任过土力学、地基基础、基础工程、工程地质、高层建筑结构分析、钢筋混凝土特种结构、结构试验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任华南理工大学建工系主任8年,培养出了浓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因在教学上的与众不同,吴仁培教授被聘请为《土木建筑大辞典》总编委会常务编委,被华南建设学院等高校聘请为客座教授,因在高教事业的突出贡献,1992年吴仁培教授获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专家证书,获政府特殊津贴。
从建工系主任位置退下来的吴仁培教授以在家休息为主,但因他具有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特别是高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施工方面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在工程界的影响,很多企业单位上门请他当技术顾问,希望在关键时刻能给予技术指导。
吴仁培教授还被聘为广州市建设科技委员会专家,参加一些有关岩土工程特别是建筑地基基础方面疑难技术问题的咨询工作和基坑支护、岩土工程等方面的技术评审会或专家会。为广州市的城市建设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多次被广州市建设委员会授予“广州市建设科技委员会优秀专家”称号。吴仁培教授曾任广东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广东省科技发展专家顾问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第四届理事会顾问。
已退休在家的吴仁培教授仍然以他与众不同的执着精神,用他的技术特长和实践经验尽其所能地为企业和政府提供顾问服务。
多彩的晚年生活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在大学讲台上传授知识的教授,一个为各项重大工程解决难题的专家,却有着一手令人回味无穷的厨艺。
文革期间下放到干校的吴教授,做过厨师,干校的师生都爱吃他做的饭菜。偶得闲空,吴教授也喜欢在家里炒几味,对于他来说这也是一种休闲和自我调节。
另外,吴教授还喜欢拉二胡。早在大学读书时,就参加了交通大学民乐社,在同济大学时,还曾在校广播站演奏二胡曲。退休后有了很多空闲,则经常拉琴自娱,像“二泉映月”、“汉宫秋月”等二胡名曲,拉起来旁人听着还真有几分专业水平的味道。
已近80岁的吴教授对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的工作仍然一如既往地支持,凡是学会组织的大型技术交流活动他都来参加,他认为学会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他希望在这个云集省内各大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交流平台上能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同时也希望了解到新一代的新思想。除了参加一些必要的会议外,他的大多时间还是花在看书上,他家的书柜里摆满了余秋雨、沈从文、王蒙、陈丹青、于丹等近现代热门作家的文集,对于吴教授来说,阅读文学作品也是一种休闲,一种高雅的、宁静的休闲。
学生心目中的吴老师
一辈子都奉献在教育事业上的吴教授,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遍布广东省甚至全国,很多学生都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了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他的学生李国雄,一位特种工程专家,广东省建筑物移位工程的第一人,谈起心目中的吴老师他滔滔不绝,他说:“吴老师的思想和精神影响了我的一生,第一次上吴老师的课,他的一句话至今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当教师一定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出现你教别人建高楼大厦,自己却连一个厕所都不会建的情况。’那时我还在建校担任土力学课程的老师,从那时起,我走了一条与吴老师相似的路,无论是当教师,还是后来创办高新科技企业,我都是以吴老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指导思想。”
“除此之外,吴老师的精神也深深影响着我,就是对待利益与学术的态度。在吴老师担任系主任时,他既是学术带头人,也是一个管理者。在利益与学术相矛盾时,他不受名利驱使,永远选择学术,正是他这种为学术而学术的执着精神指导着我,在以高新技术发展企业的过程中,当科学技术与利益出现矛盾时,让我有一个很明确的应付态度,一个清晰的学术价值取向。”
同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的冯建平老师,对他心目中的吴老师十分敬重,他说:“我跟吴老师的师生情,从1958年聆听吴老师的讲课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段师生情已近50年了,而且还在延续。在我的学生时代,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他严谨的理论阐述结合着生动的实例,语言简练扼要思路清晰,每听完一堂课都有丰厚的收获,从他那里学到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思维方法,开阔了解决疑难问题的思路。从他那里学到的知识为我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我走上工作岗位,和吴老师成为同事后,他仍然关心着我,我进行第一个工程设计时他差不多是手把手的帮教,他甚至亲赴现场指导我如何用经验方法判断地基承载力。他那种诚恳的、诲人不倦的精伸令我十分难忘。如果说我在今天也有一些成就的话,那是与吴老师的帮助无法分开的。”
如今已是专家的冯建平教授,也经常会和吴老师一起出现在解决重大项目疑难问题的研讨会或处理现场上,但无论在什么场合他始终发自内心和自豪地公称:“吴老师是我的老师。”对吴老师他始终敬佩不已。他说:“吴老师能够学而不倦,每个阶段都不断学习,而且还学习了专业以外的和他专业相关的知识,例如他精通地基基础,但对工程结构也有相当的造诣,这样他就能更全面、有效地处理实际问题。学术上吴老师是十分严谨和实事求是的,决不会趋炎附势,对于伪科学的行为非常不客气。现在吴老师的技术更加成熟精辟,他能抓住技术要点,将复杂的工程问题简单化,以通俗的说法突出其核心,以指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例如著名的锦纶会馆整体移位工程中,吴老师将刚度很弱的锦纶会馆比喻成‘水豆腐’,要搬动这样的‘水豆腐’需要一个“托盘”,工程的实施就是沿着这个思路,加固了会馆的上部结构从而加强了会馆的空间刚度,又做了一个强大的钢砼底盘而成功地完成了会馆的整体移位。”
……
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曾有一个陌生人走过来握住吴仁培教授的手说:“吴老师,多少年了我至今还记得您给我上的课!”,面对陌生的面孔吴老师有些愕然,经介绍,原来是1958年他第一次走上讲台面对的一位学生。经他教授过的学生数不胜数,不可能记得住每一个面孔,但是他的学生都能牢牢地记住这位曾经为他们解惑的老师,无论时间怎么清洗,也洗不掉老师在学生心里的印象,这就是对他这位教授最好的回报,也是一位大学教授的最高荣誉!
撰稿:柯梅丽
修改:张美薇、刘联伟
审定:陈之泉、王 离